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教师成长】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之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

常新涛 常新涛的小语教学 2024-03-18

点击蓝字 关注我们


往期资源,点开即看

1.【教师成长】教师说课、讲课、听课、评课方法,评职等用得到!

2.【教师成长】新学期,教师必修10项教学基本功,你做到了几个?

3.【教师成长】讲好公开课的5个技巧,值得老师们收藏!

4.【教师成长】新学期,老师应知应会的“课堂教学常规48条”!(建议收藏)

5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教材小语教学识字体系地建构(一)

6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教材小语教学识字体系地建构(二)

7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一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8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二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9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三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10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四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11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五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12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六年级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

13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低学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思考

14.【教师成长】统编小语中学段观察习作教学思考

15.【课堂教学】小语课堂,呼唤思维的张力!


【前言】
应试教育之下的一线小语课堂,无论什么教材版本,无论什么文体,无论哪个学段,基本都在沿用一种教学模式:“整体感知——字词教学——语言感悟——回归整体——小结作业”。当“语言文字运用”这个词在“课标修订版”出现之后,我们的教学模式又变成了“整体感知——字词教学——语言感悟——语用练习——回归整体——小结作业”,其它都没变,加了一个环节,而已!试问:这样的教学,课标体现出的学段目标在哪里?教材特点在哪里?学生发展特点如何兼顾?教学效果又会怎样呢?当所有的教学内容均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来呈现,其教学的价值、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。
作家在进行创作时,由于写作内容不同、写作目的不同、表现情感不同等等原因,会采取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,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,就是“选择合适的文体”来表现自己的写作目的,使表达效果最大化。可见,“文体”与“文本的教学价值”密切相关。那么,对于我们小语教学而言,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阅读教学时,就必须关注“文体”这一关键要素。 在部编教材课文编排中,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,在不同的学段对文体编排侧重有所不同:低年级——侧重“韵语、童谣、儿歌、童话、故事”等儿童文学体内容编排;中年级——侧重“童话故事、寓言故事、神话故事、历史故事、世界经典童话故事”等故事类文章编排;到了高年级,则以“篇章”为重点,以情感为主线,提供不同类型的文章,让学生初步了解、学习不同文章的表达技巧——适当减少记叙文选篇,加大经典文学作品的份量,增加说明文、议论文的编排。
了解部编教材特点之后,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设计。一节好课的关键取决于教学设计。一般来说,教学设计应具备这样几个环节:文本解读——确定文本中的语文教学元素——结合课标、学生实际(原知点、兴趣点、疑惑点)、教材内容、单元目标等因素选择文本可教学的内容——设定目标——结合目标设计相应教学板块,结合教材文体特点设计教学策略——预见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,并设计相应对策。


【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】
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故事、儿童故事、寓言故事、儿童散文、儿童诗、儿歌等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,尤其是中低年级的教材中,儿童文学体课文所占比重很大,比如部编教材低年级多选用了韵语、童谣、儿歌、童话、故事等文体文章。这些文体教学的成功与否,将直接影响低年级小语教学的质量,即小语教学的根基。
一、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性质和特点
清晰定位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性质和功能,取决于教师正确的教材观,也是教学有效的基础。
1、课文不仅仅是例子
最近几年,小语界有句名言深入人心:“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。”“例子之说”的主要内涵有二:其一,课文无非就是遣词造句、构段谋篇或者表情达意的范本,学生可以借助这些“范本”习得语言形式,提高母语运用能力。其二,课文无非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凭借。在此内涵之下,课文就是语言材料,就是工具,与数理化等教材中的例子具有相似的性质和功能。
“例子之说”根源于语文的工具性,但语文学科绝不是纯工具性学科,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,统编教材给语文定性为“文道统一”。课标提出:“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”,“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、感染作用,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”。入选教材的课文,都是在依据课标的情况下,结合学生学习特点,社会需求,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等,由教材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,并不像数学中的“例子”可随意更换。它们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拥有着人文内涵与语文形式的完美统一,绝不仅仅是纯工具性的语言材料。
2、儿童文学体课文独有的人文内涵
(1)游戏精神
大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从儿童视野出发,以儿童的语言勾画出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,跳动和张扬着游戏精神。从外在形式看,集中体现在它的幻想性。
(2)温情精神
所有儿童文学作品,大都属于三大母题:其一,爱的母题;其二,顽童的母题;其三,自然的母题。这三大母题使儿童文学文学作品氤氲着亲情、友情、长幼情、邻里情,弥漫着善良、同情、宽恕、忠诚……将这些作为小学语文,尤其是中低学段的教材,所有自卑、自私、嫉妒、吝啬和怯懦,都可以在这爱的主旋律和温情之光中悄然冰释。



二、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取向
教学取向,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,通俗地说,就是明确“教什么”。课文的教学取向,归根结底决定于语文课程观——也就是语文课程意识,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性质功能、课程目标、课程资源、课程内容及其关系等的基本认识和整体观照。
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,其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,以识字能力、阅读能力、写作能力、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,并融合了热爱语文的情感、高尚的品德修养、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要素。
至此,儿童文学体课文该“教什么”,就大致有了概括性的答案:感受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,受到儿童文学作品独有的人文精神的熏陶;在此过程中,学词、积累语言、学习表达;学习读书的方法,养成读书的习惯。简而言之,就是将母语教育与审美教育完美地融合为一体。



三、儿童文学体课文的教学策略
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,不仅要把握此类课文的性质和特点,也不仅要在制定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上作整体观照,而且要走近儿童,了解儿童,熟知儿童的生活世界、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奥秘。
1、文本解读:关注儿童的期待视野
儿童文学的读者很复杂,它虽专为儿童创作,却具有儿童和成人双重读者结构。
著名作家毕淑敏在《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》一文中,叙写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阅读安徒生名作《海的女儿》的不同感受:8岁时,“我”读完故事抽噎地不能自已。那么可爱的公主,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;18岁时,很容易就读出了爱情;到了28岁,“我”做了妈妈,竟深深地关心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;38岁时,“我”开始写小说,不由得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;现在48岁,天眼洞开,有了一番新的感悟——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文章。由此不难发现:8岁的毕淑敏只能看到人鱼公主的不幸和可怜,这就是儿童的期待视野。
2、教学活动:融合儿童的生活方式
儿童的生活方式是什么?一言以蔽之,是游戏。它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,是儿童真正的家园,是儿童生活之根。而这,理应成为制定教育教学方式、策略的重要依据。为此,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中,适当引入游戏元素:游戏为表,教学为里。


3、主旨把握:顺应儿童的诗性思维
寓言《揠苗助长》的主旨,我们翻阅成语词典能准确获得: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,不顾规律,强求速成,反而坏事。但,我们在教学中能否就这样讲给学生听呢?答案肯定是不能!因为这是成人的理性思维,不是儿童思维:皮亚杰认为,7~12岁的孩子,其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符号性和逻辑性,但仍以具体事物和过去经验为主,缺乏抽象性。为此,我们在教学中,除关注教学逻辑外,还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原始思维,即诗性思维,其具备了具体性、想象性、模糊性三个特点。
基于儿童的形式思维,课文主旨应诗性地把握,而不应是理性地概括。二者的区别在于:其一,诗性把握是凭借直觉、直观,形象地、整体地领悟;理性概括是把课文主旨生成抽象概念、理性地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。其二,诗性把握往往很难用言语清晰地传达出课文主旨,而理性概括恰恰把准确、清晰地传达主旨作为教学目标。
在儿童文学体课文教学中,主张关注儿童的期待视野,强调尊重童心的独特体验,并非无视他们成长或发展的需求;主张教学与游戏融合,强调顺应儿童的诗性逻辑,也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迁就学生,而是为了使学生合规律地健康成长和发展。

感谢您的阅读!请随手点亮右下角“在看”!谢谢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